首页 > 专题建设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学习心得

从利用“星期日工程师”到引进“海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

时间:2009-01-19       浏览次数:       来源:       [ 字号: ]

 

无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人才优势不断集聚凸显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无锡人在创造苏南模式的同时,创造了利用星期日工程师的人才引进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外资本、技术的大量涌入,无锡不仅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高地,而且成为全国引进国际化人才的高地。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和从无锡制造无锡创造的转变和跨越,无锡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引进了一大批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海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强力推进“530”计划,有力地推动无锡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

  利用星期日工程师苏南模式诞生的催化剂

  所谓星期日工程师,是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国家和单位技术、经济权益的前提下,业余兼职的科技人员。他们在集体经济和各类企业受聘技术或管理职务,依法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服务,并依照协议收取劳动报酬。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当时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从社队企业的草创起步走向蓬勃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激励下,农民企业家发展工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大多数企业一缺技术,二缺设备,三缺市场门路,关键还是缺少懂技术会使用生产设备的技术人员。乡镇企业便通过各种关系从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工厂和科研机构借脑借智,聘请工程师、技术顾问和老师傅,帮助解决使用机器、开发产品、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技术难题。这种科技人员业余兼职,成为乡镇企业的一支业务强、成本低的人力资源队伍。星期日工程师也因此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

  星期日工程师一出现, 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几乎每一个乡镇企业都有自己特聘的星期日工程师。 究其原因: 一是有市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增大增多,致使原来存积固化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外溢, 并流向乡镇企业。二是有作为。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 可以发挥技术专长, 原本在所属单位因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展示的潜力, 有了空间和平台。三是有钱挣。可以补贴菲薄的生活收入; 返乡当顾问或技师, 亲戚朋友也沾光。这种科技业余兼职的现象, 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科技与灵活的乡企机制的有机结合, 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交易行为。由于当时国有企事业计划经济管理仍然十分严格,“星期日工程师到乡镇企业兼职工作往往是悄悄来, 突击干, 悄悄回”, 乡企方及其本人大多不愿对外公开, 而且十分辛苦。当年有位上海人民电机厂的工程师, 为无锡县一家汽车油泵厂先后开发了汽车冷却水泵和农用泵的机械密封两种产品, 前后耗时三年, 每星期从上海到无锡来回奔波, 真可谓劳累有加。四是有政策支持。当年的无锡县曾制订多项有关政策措施, 1984 年无锡县人才服务中心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各大报纸登招聘广告, 面向全国招聘人才, 当年就引进800 多人。有关部门则及时总结科企联姻的经验, 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 召开科企合作恳谈会, 在全县范围内推进科技合作, 为各类科技人员提供创业和攻关舞台。

  星期日工程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是业余性。兼职活动必须在八小时以外进行, 以保证全面完成本职工作为前提。一部分科技人员经过亲戚朋友介绍进行兼职活动; 有些则是在乡镇政府一年一度的返乡探亲人员迎春座谈会上, 由地方政府、工业公司介绍, 与有关企业建立关系; 后期也有通过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联系兼职单位, 中介单位收取一定的介绍费。在无锡, 前两种途径到乡镇企业的居多,来者中又以上海的科技人员为多, 因为上海解放前就有无锡的冷作帮纺工群, 而且上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更加富余。二是技术性。星期日工程师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三是协议性。星期日工程师的兼职活动, 一般都与服务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 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违约金的支付和损失的赔偿等; 有些人员即使不签订协议, 也有君子协定”, 要求完成某项技术任务。单位则依据科企合作协议, 视其贡献大小, 给以报酬。

  星期日工程师对乡镇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一是企业发展的人才捷径。星期日工程师适应了乡企发展要求, 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了其技术力量严重匮乏的问题, 为企业上水平创效益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前洲西塘, 就是靠艰苦创业加技术引进发展起来的。其村办企业开厂之际从上海承揽高温高压染色机的部件, 敲敲打打生产封头”, 以后生产染色机的整机,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他们聘请了9 星期日工程师”, 帮助提高技术水平; 还与航天工业部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承包协议, 10 万元技术承包费换取研究所7 名工程师驻厂指导攻关, 最后取得成功。再如,锡山区瑞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也是靠多形式的科企合作, 引入科技人员发展起来的。上世纪90 年代初期, 该厂决策开发通讯电缆器材中的接续系列模块, 通讯电缆、总配线架、光缆接线子等科技产品, 其中一些部件历来需进口, 该厂聘请了16 名高工及工程师集中攻关, 其中有长期驻厂的工程师, 也有星期日工程师”, 他们与本厂的技术人员会同作战, 最终逐一突破。近年来该厂利用外聘工程师重点研发电动车新一代锂电池和汽车液晶仪表盘等高技术产品获得成功。二是科技转化的催化剂。科技人员以业余兼职发掘潜力, 有效缓解了科研、生产两张皮的弊端, 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据1990 年初统计, 当时全国拥有科技人员850 , 仅是总人口的1%, 全国县以上的企业平均不到4 人。当时的无锡县县属企业4万职工, 技术人员占16%, 其中中高级科技人员占1.5%, 而乡镇企业43 万职工, 技术人员只占2%, 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1.7%。一方面, 企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 寥若晨星; 另一方面, 一些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却相对集中, 人浮于事。科技人员业余兼职, 企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双方直接见面, 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科技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 发挥自己的潜力, 企业可以用科学技术指导企业的发展, 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因此, 大量长期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 星期日工程师传薪于基层, 燃亮科技神火, 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进程。适应了我国科学技术顶天立地战略中将科技引入基层立地发展的需要,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科技人员业余兼职, 增加了部分收入, 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三是要素市场的前奏曲。星期日工程师从隐蔽式到半透明到公开走向技术市场, 从技术无价、部分有价到技术变为商品, 探索了一条经济转型时期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合理流动和有效转化的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场的前奏曲。这一创造, 不但有利于深化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人员走向市场, 而且使科技的价值得到社会认知, 有利于科技的研发、传播与普及, 科技转化的规范操作, 提升了科技工作者的地位。现在很多企业已从对星期日工程师阶段性聘用付酬发展为长期聘用常年付酬, 进而采取技术作价入股的措施。如锡山鸿祥铝业有限公司既临时请星期日工程师”, 又常年聘请原小天鹅总工程师为其技术顾问, 还与中科院、江苏工业学院长期挂钩合作。四是借智育智的良好途径。苏南乡镇企业在利用星期日工程师的科技成果发展经济的同时, 开办各种培训班, 请专家授课, 为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1984 , 当年的无锡县先后与全国29 所高等院校合作, 帮助定向培训了2100 名大专毕业生。东镇举办各类技术训练班43 , 受训职工1967 , 占全镇职工总数的50%。所有这一切, 都成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原动力。

  尚德现象:人才引进创新路径的根本突破

  如果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的星期日工程师现象只是适应了农村工业化道路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星期日工程师人才引进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无锡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外向化、国际化进程发展的需要。无锡在进一步思考和酝酿人才引进的创新和突破。随着2001年施正荣博士的到来,一种全新的人才引进理念和模式——“尚德现象诞生了。

  施正荣博士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目睹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深埋在施正荣心底的报国之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当即就萌发了回国创业的念头。200010月,施正荣初到无锡,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几页商业计划书,剩下的只有创业的渴求。之前,施正荣曾在秦皇岛、大连、上海谈过合作,过程并不顺利。但是无锡市委、市政府却以识才的慧眼、博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情欢迎施正荣博士这种有爱国心并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科学家兼投资者的到来,并决定政府出资600万美元,帮助施正荣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公司成立后, 20029月,施正荣在无锡建成了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其产能相当于此前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4年总和。此后又连续几次扩充产能,使公司赶上了全球太阳能产业的飞跃发展。为了使无锡尚德公司能在美国纽交所顺利上市,无锡市政府果断决策,撤出所有国有股份,政府的风险投资也分别取得了1023倍收益,远远超过了预期回报。20051214日,无锡尚德直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2007年尚德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跻身全球光伏产业前二强,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随着无锡尚德的上市成功,无锡尚德高频率地出现在国外报刊网络传媒中。无锡成就了尚德,给了尚德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尚德也在最短的时间内极大地发展了新的产业和产业链,提高了无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无锡的投资经商环境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施正荣有句肺腑之言很发人深思:公司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无锡市政府的帮助。

  施正荣博士的事例启示了无锡人才引进的观念和模式必须来一次飞跃和突破。无锡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源要素紧缺和环境压力加大等矛盾十分突出。无锡常住人口已超过580万,人均耕地不到0.5亩,生态功能水平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65%,高新技术产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08%,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必由路径。无锡地处长三角的腹部,东有上海,西有南京,南有杭州。制造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已逐渐让位于创新型经济的地缘劣势,周边大城市对人才的吸附效应使无锡创新型经济发展显得动力不足。快速发展、转型发展中的无锡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层次的、多领域的、全方位的,以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的不足制约了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创新型经济的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创新型经济的第一竞争力。那么,人才就是创新型经济的第一资源。吸引人才工作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工作,关键节点就是人才和技术。尤其是吸引优秀的海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使这些人能够成为本市、本省甚至全国的科技领军人物。由一个人带动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变成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又带动一个产业乃至一个产业链,从而带动无锡这座城市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施正荣的成功经验产生了巨大的连锁反应。政府招商引资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抓项目为抓人才,引进高端创业创新人才,人才带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甚至带动无锡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筑巢引凤:科学实施“530计划

  尚德现象告诉人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认识是,在当今世界引进海外高端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成为以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为标志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捷径。

  2006年以来,无锡市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即“530”计划,《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等政策性文件。“530”计划的原意是:从 2006 年起实施了“530”计划,即用 5 年时间吸引 30 名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员。

  “530”计划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从事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论证、审批,根据其项目的投资需求,该市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给予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投资。对具有市场需求、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可给予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经评估,其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少于30%作价入股。还有50万元安家费,免费使用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这些投入加起来近千万元。“530”计划一出,使无锡成为目前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力度最大、条件最为优惠的城市。

  实现无锡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根本在人才。只有把人才国际化作为推动无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的突破口,以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集聚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创业队伍,才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数次率团赴美,宣传无锡在政策、环境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介落实“530 计划。无锡全市上下迅速行动,拿出抓招商引资的劲头,抓海外人才的引进,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组织了多场留学人员创业恳谈会,掀起了招才引智的热潮。请从海外归国的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现身说法,讲述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无锡的创业环境,以才引才。年仅33岁的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领军人张雷,2007年入选“530”A类项目的远景公司,一年多的时间在风电产业上18位主要骨干一起已经创造近3个亿销售收入,2009年可望实现15亿元至20亿元的销售额。在最近的赴美推介会上,他以亲身体会号召留学生到无锡创业。认为无锡的政府高瞻远瞩的理念和高效的服务把知识成功转化为力量,让知识撬动市场的力量就在无锡。2006年无锡市首批引进的“530”计划领军人才郑卫国博士。在美期间,设计并研发成刚果红染料和99mTc标记的蛋白质多肽复合物,用于老年性痴呆症的检测,获美国专利;参与设计及合成用于DNA测序的试剂盒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80%;研发成功用于罪犯数据库、法医检测、亲子鉴定试剂盒的荧光染料。设计并合成了用于DNA测序的全新四色荧光体系。郑博士创办的无锡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荧光染料、酶化学修饰技术。郑卫国没想到,闯荡美国17年,已在硅谷一家大公司做到中高层,因为与惠山科技局的秦建亮一次的偶然相遇,离开硅谷,投奔到无锡这块创业的热土。学物理出身的冯向光,曾把诺贝尔物理奖当作梦想。然而,美国15年磨砺,让冯向光改变初衷。无锡‘530’计划坚定了我归国创业的信心。经过比较,冯向光把创业基地选在了滨湖区内的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他认为无锡的创业环境、设施、办事效率可以与硅谷媲美。

  创业人才,关键需要创业舞台。三创(创新、创业、创意)园区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长的平台,更是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无锡市把吸纳人才的重点从工业园区转向三创园区,提出十一五期间建成 500 万平方米三创载体的目标。目前形成了重点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包括: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工业设计园、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动漫产业基地等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三创载体,入驻企业近 1700 家,其中留学生创业企业近 200 家;集聚博士、硕士近 1200 名,承担各类科技项目 330 多项,其中省级以上 225 项;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 8 亿元。三创载体已成为企业的孵化摇篮,人才的创业沃土。围绕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支撑平台。风险投资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创业人才干成事、干大事的保护神。建设国际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保障。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人才创业风险,对投资项目,实行科学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邀请我国“863”“973”专家,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对创新团队进行评价,对产业方向、市场前景、技术趋向进行评审。截至目前,仅“530”项目,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就投资注入 6860 万元。全市现有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 8 家,注册资本 10 亿多元。市创投基金共投资项目 88 个,累计投入 2.9 亿元,带动社会资金 20 多亿元,形成高新产值近 200 亿元,投资成功率保持在 30%以上,远高于 10%的国际平均水平。创业人才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为他们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环境。为此,无锡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先后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的一院七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构建“7+1”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目前,全市建成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29 个,落实合作项目 82 项。中科院软件所无锡分部、北大软件与微电子研究院、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基地、南大(无锡)环境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科技园无锡分园、南理工智能无锡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落户无锡,为创业人才增强研发实力、加快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服务平台。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依托。无锡市积极发展两高两低(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先进产业,强化三谷三基地(硅谷、液晶谷、生物谷、动漫基地、服务外包基地、流程外包基地)建设,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2007 年以三谷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硅谷产业实现产值 320 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多,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 10%,光伏产能占全国的 50%、全球的 10%,液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保持 30%以上的增幅。

  政府在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的前提下,对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熟以后做保安。 在公司成立初,以精细化的创业服务满足人才高品质的创业需求,开展保姆式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协调工商、税务、海关、环保、检验检疫、公安等部门联动服务,快速办理企业注册、人员录用、工资保险、资质认证等手续,为人才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在公司成立后,政府将做好导师工作,邀请国际著名CEO、创业家和企业管理专家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公司成熟后,政府做好保安工作,为企业提供一个和谐安定的投资创业环境。关心人才的生活,对留学回国人才购房并与用人单位签订 5 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给予 50 万元安家费;对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随迁、随归的配偶,优先推荐就业;子女入托、入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定期组织休养、体检,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建立三个结对制度,即领导干部、院士、保健专家与高层次人才分别结对,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相继设立了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引进人才工作奖优秀人才贡献奖高技能人才成就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各评出 5人,每人奖励 20 万元。对聘请来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授予市政府杜鹃花奖。鼓励、资助、组织各类人才进修深造,设立海外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论坛,成立海外留学人员联谊会。

  “530”计划的推进,加快了无锡人才国际化步伐,促进了无锡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全市20062007两年共引进了68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2006年引进的7个项目已陆续投产,2007年引进的61个项目已有45个进入了研发阶段,9个项目实现了产业化。2008年(截至10月份为止)有来自17个国家1600名海外科技创业团队成员带422个项目报名我市“530”计划,已被我市确定的“530”计划ABC项目达270个,其中A类项目59个,今年正式落户我市的“530”计划项目达203个。

  “530本身是个变量,“530”不仅拉动了“530”计划本身,拉动了无锡人才引进,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项目引进,也拉动了无锡科技技术创新,无锡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无锡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需要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增加新鲜血液、加快产业换血,实现产业的脱胎换骨,这也是“530”计划的一个直接成效。2007 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 51640 名,其中海归创业人才 263名,引进双高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1740 名,吸引包括柔性流动在内的海外留学人才 2500 多人,一个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集群初步形成。“530”计划的影响力将会对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产生强大的推力,为无锡高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育苗成林:打造科技创业家摇篮

  “530”计划的实施,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带动了海外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加速向无锡集聚,推动了无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引发了沿海一些城市的争夺人才的竞争。首先,人才引进的竞争指向性更为集中和明确。这些沿海城市人才计划中的猎头目标,都指向在海外学有所成、并在国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尤其是那些拥有高技术含量科研成果、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领军人才,从而引爆了新一轮以创业形式出现的留学生回国热。这部分人才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掌握本领域最前沿信息,创出科研成果,并积累了创业起步资金,回国创业不全靠公粮接济,而是自备粮饷,打破了以往就业型、安置式的引才旧模式。

  其次,人才引进竞争的形式和配套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票子、别墅、福利等传统来吸引人才的传统方式可能失效,需要对引才激励政策进行整体设计,需要设计启动资金、创业载体、风投基金、实验场所等一系列创业公共平台,并在技术成果入股投资、融资担保上进行支持。

  再次,引进人才必须密切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无锡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三大先导产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应重点引进这些领域的创业领军人才。

  第四,要以引进重点技术、项目为纽带,以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为载体,以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采取团队引进、领军型人才引进等多元化、多渠道的形式和手段,着力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化他们的科技成果为无锡的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强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

  第五,科学地践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举措,将知识产权要素列入“530”计划,使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要防止创新型企业陷入知识产权困境,卷入知识产权纠纷,充分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要树立知识产权导向、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层次,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第六,实施530”计划,实现海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可持续发展。我市“530”计划已实施了三年,它已经不是一个数字概念,而是一种导向和品牌。打造好“530”计划品牌,需要做深、做细、做实“530”计划的引才、引智、引资工作,方能应对兄弟城市在引进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方面的竞争态势,保持无锡的引才优势。科技和人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它的投入产出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 3-5 年,也可能是 8-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科技和人才工作又是一项惠及长远的战略工程,是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发展跨越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敢于舍弃一时的数量、速度、名次,敢于抛弃一时的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敢于承担一些压力和误解,重点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意识,真正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更多的精力、财力用于推动科技和人才事业发展上来。要让“530”计划不断地改进延伸,在“530”计划基础上设立530”计划,选中30个左右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将相关资源重点向关键项目倾斜,形成聚焦之势。要设立“530”创业大厦,成立“‘530’计划创业服务中心“‘530’计划项目促进中心,统筹协调指导“530”计划,推进“530”计划的政策、环境、机制、体制、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成立了“530”创业人才分会。市国有资产、国有资本要从竞争领域退出来,重点转向创投。要将原来创业的孵化器变为加速器,根据情况的变化更好地组织实施。

  无锡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下一步目标就是使无锡成为创业的热土,成为中国科技创业家的摇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构建好无锡这个城市发展的孵化器,构建一个适合于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造的良好生态环境、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锡这座富于创新、创造的城市,一定能够在总结从星期日工程师“530”计划(海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再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刊载于2008-12-29《无锡日报》第三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党校版权所有 党校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