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伦: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
时间:2014-02-17 浏览次数: 来源: 2014年01月27日学习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
“王运福工作法”是以湖北省老河口市农村基层干部王运福同志命名的群众工作方法,其核心理念是:用群众语言引导群众,用群众心思服务群众,用群众标准取信群众。老河口市委高度重视“王运福工作法”的推广运用工作,丰富深化基本理念,规范完善形式载体,总结宣传精神价值,放大了其实践成效。
用群众语言引导群众
群众听不懂官话、不愿听空话、最讨厌假话。宣传引导群众,必须运用群众语言。
巡访问事听民声。运用群众语言,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找准共同话题。老河口市建立三级联动的巡访机制,及时听民声、知民意。市级领导坚持每旬一访,深入企业访生产经营,深入农村访惠农政策,深入困难户访贫问苦,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倾听社会各界群众最真实的心声。乡镇干部坚持“四访四必访”,即“四访”即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定期回访;“四必访”即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或其他重大事项时必访,上访户、困难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致富能人、乡土人才必访。村、社区干部坚持全员走访,利用晚上、雨天、节令,定期深入每一个农户,敲农家门,问农家事,做到群众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劳动技能、收入支出、家庭变故、迫切需求“六清楚”,建立“民情档案”,实行动态跟踪。
民谣段子解疑惑。运用群众语言,要通俗易懂、鲜活生动,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重点,组织农村基层干部编写民谣、农谚、顺口溜2000多首,既有针对性,又便于传播。比如,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引导干部群众推进拆迁腾地,编写了顺口溜:“祖宗八辈地做根,拆迁腾地难推进;不分日夜多上门,为啥原因要说清:一讲为建大工业,二讲农村变城镇,三讲资源不浪费,四讲服务能便民。”针对矛盾纠纷调解难,编写“出了纠纷别着急,先找干部评评理;案情重大莫过激,依法诉讼按程序;有效证件收集齐,去到法院把案立”。基层干部编写的这些段子,传到了田间地头、邻里街坊,放大了教育引导功能。围绕农村热点焦点问题和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编印下发《“三农”政策通俗读本》,穿插漫画、案例,让群众耳目一新,一看就懂。组织编印《农村工作手册》《群众工作手册》,按农历二十四节气,用顺口溜和农谚、民谣、漫画等形式对农村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引导基层干部履行职责。
创新方式增活力。运用群众语言,方式上要让群众乐于接受。全市115个村、社区建立“小网吧”和“小剧场”。“小剧场”就是在村委会室外空地悬挂投影屏幕,在移动播放小推车上安装投影仪,每天晚上播放,方便群众观看。“小网吧”就是在远教室内配置多台电脑,加装视频,建立QQ群,免费向群众开放,方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交流对话,方便村民采集务工信息,方便外出流动党员与村支部取得联系、汇报思想。广泛收集全国各地农民科学致富小故事,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农户家里,印成宣传单张贴在十字路口和农户门口。167个村、社区组建了文体活动队伍,组织群众唱大戏、敲腰鼓、说段子,丰富文化生活,倡导文明乡风。
用群众心思服务群众
做群众工作要善于从“心”开始,在群众“最盼”上解难题,在群众“最忧”上下真功,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使干部作为与群众所想合拍、同向。
服务网络“全覆盖”。建立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末端的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便民服务网络,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凭一张单,只跑一次腿”,即可办理30大类100多个事项。在社区,全面深化“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组建党员服务团队,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动态管理服务。在农村,搭建为民服务三大平台,让群众想法有处说、有事能找人、困难有人帮,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市”的为民服务新格局。
服务内容“个性化”。满足不同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创业服务,采取财政补助、党费划拨、民政救济、党员捐款等方式,建立“党内帮扶专项基金”,支持帮扶党员群众创业;推广“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农户经营分散、资金缺乏的问题。信息服务,建立市直涉农部门、乡镇涉农部门、村“农情站”负责人、村组干部、农民群众五级涉农信息收集、发布、传输网络,搭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桥”。互助服务,由村党组织主导、党员中心户引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成立生产、生活、发展“互助小组”,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创业致富。关爱服务,建立困难群众、老弱病残、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信息库,及时为他们提供生活援助、推荐就业、司法援助和劳动保障等服务。应急服务,成立应急服务队,将服务人员的联系电话印发到每家每户,群众有急事难事“电话一打,干部到家”。
服务方式“零距离”。深入推广以“群众说事、巡访问事、为民办事”为主要内容的“三事工作法”,市级干部“每旬一访”、乡镇干部“每周一访”、村(社区)干部经常走访,“心连心”与群众交流,“面对面”为群众服务。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要求乡镇干部原则上每月驻村不少于6个工作日,至少住夜值班一晚,通过“坐诊、出诊、会诊”,“夜学、夜访、夜谈”等方式服务群众,当好政策法律的“宣讲员”、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民服务的“代理员”、基层党建的“联络员”,推动乡镇干部由“走读生”变为“住村生”,由“邮递员”变为“服务员”,实现“全天候”为民服务。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市组建160支共2.1万人的志愿服务队,涵盖政策宣传、治安巡逻、环境保护、健康咨询、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多种服务,采取“点对点”和“组团式”等形式,串百家门、问百家事、知百家情、解百家难。
用群众标准取信群众
千好万好不如群众说好。群众标准就是党员干部的最高标准。
明职责严要求。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坚决不做群众最气、最 烦、最怨的“馋”“懒”“贪”“官”式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沾“土气”。划清党员干部的红线和底线,红线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底线就是人民群众的评价和认可。拟定基层党员干部五条要求:群众找我们是信任我们,能办立即办,不能办讲清楚;群众赞成的事要办好,群众反对的事不要做;群众家有事,党员干部一定要到场;做了几年干部,党员群众不认可,不要再干了;让群众通过我们更加感恩党、拥护党、坚定不移跟党走。把五条要求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共同的行为规范,全面推行落实。坚持典型引路。每年分行业、分领域选树10类服务群众典型,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在全市树立标杆,引领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刹“四风”转作风。把刹“四风”、转作风作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落实工作的有力武器,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执政为民反对官僚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在全市上下大力强化“四种风气”、做到“三个敢于”:强化学习研究之风,力求提能善政;强化克难求进之风,力求率先突破;强化雷厉风行之风,力求令行禁止;强化亲民便民之风,力求群众满意。敢于坚守原则,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敢于担当责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针对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现象,成立“马上办”“治庸办”办公室,扎实开展“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正气、治软聚力”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活动,努力克服“只当官不做事、只挂图不作战、只表态不落实、只贪功不担责、只出工不出活”等五种不良现象。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刚性约束强力保障各项工作硬落实。
强监督促提升。建立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成效的最直接依据,敞开渠道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整改工作不足。扎实开展“电视、网络问政”活动,组织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接受观众、网友咨询,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对电视网络问政中集中反映的供水、供电、经信、规划、建设、交通等6个部门的20个问题,组织问政代表、网友代表、新闻代表按照时间节点跟踪督办整改落实情况。在乡镇开展村干部创业、实事、廉政、学习、辞职“五项承诺”,每半年对承诺事项落实情况进行群众评议,每年进行一次评星定级。
(作者系中共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