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本色的力量——重访保山追忆杨善洲
时间:2014-03-07 浏览次数: 来源: 群众路线网 字号:[ 大 中 小 ]
初秋时节,滇西大山深处寒意袭人。一个破旧的窝棚里,留下了树棍拼成的床铺,石头垒起的火塘,床上放着草帽,床边竖着锄头……
“善洲书记在窝棚住了9年,这是他在山上的家。”解说员轻声说。来自云南各地的党员干部,在窝棚前驻足沉思,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
窝棚所在的大亮山,昔日一片荒凉,而今森林莽莽。这是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的全部心血,一名纯粹共产党人的本色见证。
不搞形式——“一天讲的磨破嘴,不如自身流汗水”
“过去深陷文山会海,工作有时空对空,对党的事业不仅没有实质意义,有时甚至帮倒忙。”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维佳对这个问题深感苦恼。
如何克服形式主义?在原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杨善洲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他凭的是“务实”:“靠开会、发文件、空喊空叫,是办不好事情的,必须带领群众干、干给群众看”,“一天讲的磨破嘴,不如自身流汗水。”
上世纪70年代,保山有部分百姓不能吃饱饭。于是,杨善洲蹲点搞样板,自己平整两亩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当年,样板田亩产超过1000斤,比平均亩产高出300多斤。后来,这一插秧法在保山全面推广。
在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杨善洲拄着一根竹竿,这是他的“尺子手杖”,就是在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时得来的。“老书记到田里用手杖一量,数数秧苗棵数,就知道秧插得好不好。”杨善洲身边的工作人员杨兆华说。看到有些秧苗插得不好,老书记就脱掉鞋子、卷起裤脚,直接下田栽给村民看。
在“尺子手杖”丈量下,保山水稻单产稳步提高,跃居云南首位。保山成为全国有名的“滇西粮仓”。如今,“三岔九垄”插秧法仍在沿用。
不讲官气——“放下官架子,甘为铺路石”
“以前我觉得,有些官架子才能震得住人,工作才推得动,所以说话口气难免有些高高在上。”施甸县一名基层干部说。
他坦言,如果遇到杨善洲书记,这种做派肯定会被批评。杨善洲常说:“放不下架子,是干部太把自己当回事;吃着公家饭,就要为群众服务。”杨善洲写下这句“座右铭”:放下官架子,甘当普通人,不做救世主,甘为铺路石。
时至今日,每当在乡间小路上看到牛粪,老农技员杨国才就会想起“胞衣种子”。那时保山推广良种技术,杨善洲经常卷起袖子,先用手将牛粪揉成小团,再将麦种揉入牛粪团内,教大家做出苗快的“胞衣种子”。
“有干部嫌牛粪脏,不愿意动手,老书记就说放下架子才能干出活计。”杨国才说,经常下乡的老书记,与农民没有两样,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遇到收稻就收稻,老百姓都叫他“草鞋书记”。
有次杨善洲下乡,看到一户人家的咖啡树长得枝繁叶茂,交谈得知这家人每年卖咖啡的收益达5000元。发现这个致富门径后,杨善洲在保山大力推广咖啡种植。如今,保山小粒咖啡畅销中外。
退休后,杨善洲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种树。为了节约树苗钱,他经常拎个口袋到街上捡果核。一些老同事看到笑话他“不光彩”,他说:“我就这么弯弯腰,林场就能育苗了,有什么不光彩?”
昔日荒凉的大亮山,如今成了莽莽森林,一片生机勃勃。历尽艰辛的杨善洲含笑九泉,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绿了山冈,富了老乡。
艰苦朴素——“吃饭有个锅,睡觉有个窝就行”
“当领导以后,花3000块买了一块机械表。现在想想,还是有些奢侈,跟老书记的俭朴作风有很大差距。”保山市一名处级领导自我批评说。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现在不少党员干部吃、穿、住、用更加讲究,追求名牌。相比之下,杨善洲虽然身居要职,但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用他的话说:“吃饭有个锅,睡觉有个窝就行。”
“跟随老书记20多年,没见他穿过一次西装皮鞋,抽烟自己拿纸卷,吃饭就爱洋芋和竹笋。”善洲林场老场长自学洪说,老书记认为公款吃喝、公车私用都是滥用职权,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所以从不“占公家便宜”。
杨善洲女儿杨慧兰回忆,有一次母亲突发疾病,父亲安排公车将母亲送到医院,后来向单位补交了车费,这是家人唯一一次使用公车。为官30余年,家人从未因为杨善洲做官得到任何“照顾”,大女儿至今在家务农。
上大亮山种树,杨善洲住在临时搭的窝棚,一住9年,风雨无阻。在领导岗位上,他一心为民,不给家人谋私利,也不给家乡特殊的照顾。退休之后,他以全部心血,带领一班人在大亮山造林数万亩,以此造福桑梓。
今人重访保山,追怀斯人,深受震撼:他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