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建设 >> 新常态新思考 >> 社会治理

“新常态”下无锡人才保障

时间:2014-09-3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张鸣年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无锡的新常态应该是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这一定位源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保障五大目标的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

  一、影响无锡实现“新常态”人才支撑差距

  1、从总人口角度看人才支撑的薄弱点。201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计才65.1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3.19%,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16.74%。无论如何看,无锡专技人员都没有超过17%,说明,整体上,人的素质与无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2、二、三产业此消彼长凸显人才支撑力不足。近三年来,无锡经济总量分别是6880.15万元、7568.15万、8070.1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稳定保持在1.8%;而第二、三产业此消彼长,第二产业每年分别比上年递减1.2%、1.2%、0.8%,而第三产业每年分别比上年以同速递增。造成第三产业低速增长的原因仍然是人才支撑不力。

  3、外来人口减少凸显用工短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比上年末虽然增加1.86万人,但增幅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市区、江阴、宜兴常住人口增幅分别同比下降0.29、0.14、0.18个百分点。换一个角度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锡接受义务教育16.18万人,比上年减少1.37万人,其中,小学初中分别比上年减少10.21%、3.19%。说明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初中学生父母离锡的较多。

  4、人力资源能力系数提升空间还很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提出了“人力资源能力系数”概念。小于5是很弱,5—10是较弱,10—15是中等,15—20是较强,20—30是很强,大于30是极强。无锡人力资源能力系数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是11.80,按户籍人口算人是15.83。显然,无锡人力资源能力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保障“新常态”人才支撑实现路径

  1、重视普通教育的基础作用。理论上讲,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一样,反映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也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劳动力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以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调整为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质量提高的过程。提升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要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普通教育改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结构。

  2、多途径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无论全市648.41万人常住人口,还是472.23万人户籍人口,抑或389.2万人全市社会从业人员,都说明无锡有非常丰厚的人力资源,是无锡最可宝贵的资源。根据一般规律,当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大于10之后,人均GDP将会产生非线性的增长,当人力资源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财富积累较快的地区。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3、大力抓好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无锡除高等院校、小学在校生比上年分别增加1.73%、1.84%外,其它类型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对无锡来说不是福音。无锡是制造业大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因此,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职工岗位专业技能培训;要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人和管理力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完善高技能人力的选拔、培育机制。

  4、拓展人才的来源,均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无锡人才队伍分布是不合理的,从职业角度看,工程技术人员23.26万人,教育人员12.3万人,会计人员11.96万人,经济人员6.27万人,卫生技术人员5.9万人,农业技术人员1.22万人,政工人员1.08万人,统计人员0.74万人 ,科学研究人员0.52万人,图书档案、文博人员0.40万人,翻译人员0.40万人,律师、公证人员0.33万人,艺术人员0.23万人, 新闻、出版人员0.22万人,工艺美术人员0.21万人,播音人员452人,体育人员411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点培养一批熟悉金融、财税、贸易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和掌握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文化产业等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才。

  5、提高福利待遇,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全社会要牢固树立“在锡务工的每一个人都是建设功臣”的观念,着力营造关爱每一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建立切实解决他们生活困难的机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他们薪资待遇和社会福利保障,同时为他们创造学习和自身发展机会,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流失和改善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室教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